Fu
Simple is Beautiful!

web性能之HTTP协议

HTTP 协议历史

HTTP 0.9

1991 年,Tim Berners-Lee 以简洁为出发点设计最初的 HTTP 协议,此时版本号被定为 0.9。

请求只有一行,包括 GET 方法和要请求的文档的路径。 响应是一个超文本文档,没有首部,也没有其他元数据,只有 HTML。 这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HTTP 1.0

随着人们对新兴 Web 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及它们在公共 Web 上的应用迅速爆发,HTTP 0.9 的很多根本性不足便暴露出来。 人们需要一种协议,它不仅能访问超文本文档,还能提供有关请求和响应的各种元数据,而且要支持内容协商,等等。 相应地,新兴的 Web 开发者社区为满足这些需求,推出了大量实验性的 HTTP 服务器和客户端实现,基本上遵循实现、部署、推广采用的流程。

就在这些实验性开发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套最佳实践和共用模式。 于是,1996 年,HTTP 工作组发布了 RFC 1945,解释说明了当时很多 HTTP 1.0 实现的“公共用法”。 不过,这个 RFC 只是参考性的。HTTP 1.0 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规范或互联网标准!

请求和响应首部都使用 ASCII 编码,但响应对象本身可以是任何类型:HTML 文件、纯文本文件、图片,或其他内容类型。 这样,HTTP 迅速发展为超媒体传输协议。

除了媒体类型协商,RFC 还解释了很多已经被实现的其他功能:内容编码、字符集支持、多部分类型、认证、缓存、代理行为、日期格式,等等。

HTTP 1.1

就在 HTTP 1.0 发布大约 6 个月之后,也就是 1997 年 1 月,正式的 HTTP 1.1 标准的 RFC 2068 也发布了。 又过了两年半,即到了 1999 年 6 月 RFC 2616 发布,又在标准中集合了很多改进和更新。

HTTP 1.1 标准厘清了之前版本中很多有歧义的地方,而且还加入了很多重要的性能优化: 持久连接、分块编码传输、字节范围请求、增强的缓存机制、传输编码及请求管道。

此外,HTTP 1.1 协议添加了内容、编码、字符集,甚至语言的协商机制, 还添加了传输编码、缓存指令、客户端 cookie 等十几个可以每次请求都协商的字段。

HTTP 2.0

HTTP 的简单本质是它最初得以采用和后来快速发展的关键, 然而,今天,用户和 Web 开发者都迫切想要通过 HTTP 1.1 达到一种几近实时的响应速度和协议性能, 而要满足这个需求,仅靠在原协议基础上修修补补是不够的,因此,HTTP 工作组于 2012 年宣布要开发 HTTP 2.0, 当然,它的工作最初是基于 Google 2009 年中发布的 SPDY 实验性协议。

经过 2012 年到 2014 年间的草案编辑和试验,最终于 2015 年 5 月发布了 HTTP 2.0 标准 RFC 7540。

HTTP 2.0 的目的就是通过支持请求与响应的多路复用来减少延迟, 通过压缩 HTTP 首部字段将协议开销降至最低, 同时增加对请求优先级和服务器端推送的支持。 为达成这些目标,HTTP 2.0 还给我们带来大量其他协议层面的辅助实现,比如新的流量控制、错误处理和更新机制。

优化 HTTP

当然,升级现有服务器和客户端以充分利用 HTTP 的最新特性以及性能优化是最简单的方法, 但是,现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还是针对 HTTP 1.1 的,全部升级到 HTTP 2.0 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 所以优化现有 HTTP 还需针对 HTTP 的版本。

但是优化的总体原则是不变的:

HTTP 1.1 优化

但是这些优化手段各有利弊,如果某些优化措施过于激进或使用不当,反倒会伤害性能。

HTTP 2.0 优化

注:本文为《web 性能权威指南》笔记

web12性能5
2016-10-01 17:37:55